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性别:男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学历:研究生(博士)毕业
学位: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
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光学
光学工程
曾获荣誉:
2014 Victoria Fellowship(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授予,每年总共12人获得此项荣誉
2013 Science and Industry Endowment Fund John Stocker Postdoctoral Fellowship(全澳大利亚每年仅6人获得此项荣誉)
2013 Vice-Chancellor's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s (Early Career) by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斯威本科技大学副校长优秀研究奖,每年1项)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甘棕松,男,湖北崇阳人。2008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学院, 2013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2017年回国加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甘棕松教授长期研究超衍射极限光学精密技术,重点研究激光微纳制造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涉及的具体研究领域有:超越荷兰阿斯麦公司第五代极深紫外光刻机的第六代双光束超分辨光刻机技术;三维微纳功能器件的光刻制造及其应用;装备开发集成软件技术等。相关研究成果在三维芯片制造,光子芯片,大数据存储,3D纳米打印,仿生学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并受到国际学术界、产业界和大众媒体的多方关注。近年来,甘棕松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权威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用论文1篇。合著书籍章节2章,专著1部。研究成果被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等世界顶级期刊专题评论,评论为“该方法使得(激光制造)的特征尺寸和分辨率突破了光的衍射极限”。2014-2016年主持澳大利亚科学及工业基金(SIEF)项目1项(共41.1万澳元),现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横向合作课题1项(247万元),依托于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的深圳市科委项目1项(200万元)。获得2014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Victoria fellowship称号,2019年武汉市“3551”短期创新人才称号。
研究方向介绍:
本课题组所指的超分辨,是指远场超分辨。本课题组所指的超分辨的定义,仅指在区分或者制作出两个中心间距远小于经典阿贝衍射极限公式物体的情况。
光学成像,光学制造等众多领域都存在需要将光聚焦于一个焦点的应用场景。人们普遍希望能够将光完美地汇聚于一个理想的点上,以实现无限高精度的光学操作。然而量子物理告诉我们,物体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衍射是光波粒二象性的具体体现。因为光衍射的缘故,光在被聚焦时将形成一个光强有一定弥散分布的光斑,该光斑光强弥散的特征尺寸大约是光波长的一半。该特征尺寸因为来源于光的衍射,因而被称之为衍射极限。衍射极限广泛地影响光学成像,光学制造等众多光学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要通过成像的方法区分两个间距很近的物体或者制造出两个相距很近的分立物体,都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比如显微镜,存在着一个分辨率的长度指标。当显微镜所观测的两个物体相距小于衍射极限的时候,便不能够被该显微镜分辨出到底是一个物体还是分开的两个物体。
光的衍射极限深远地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芯片制造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两个方面。光刻机是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关键设备,为了在更小的物理空间集成更多的电子元器件,光刻机所生产的单个电路的物理尺寸将越来越小。目前芯片中的晶体管密度已经高达1亿个每平方毫米,平均单个晶体管占地面积仅100纳米ⅹ100纳米。为了得到更高的分辨率以实现更高密度的集成电路,国际主流紫外光刻技术的发展基本依赖于在光学衍射极限范围内不断缩短所用光源波长的方法。光刻机已经从第一代可见光438纳米光刻发展为紫外光刻再到当前的第五代极深紫外13.5纳米光刻。然而其代价也是非常昂贵的,高能量紫外光束的产生、调控、聚焦,需要高真空的运行条件以及非常精密的运行控制等,使得光刻机被称为“人类最精密复杂的机器”。荷兰阿斯麦公司的第五代极深紫外光刻机售价高达1亿欧元。
高端光刻机对中国大陆禁运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我国大陆虽然能够获得荷兰阿斯麦公司的光刻机,但是却无法获得其当时最先进的光刻机。早期,国际第四代深紫外光刻机对我国禁运,然而当荷兰阿斯麦公司的第五代极深紫外光刻机大量对外供货的时候,第四代深紫外光刻机才对我国解禁。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都只能够使用第四代深紫外光刻机制造芯片,相比于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使用第五代极深紫外光刻机所制造的芯片,国产芯片在性价比上有较大幅度的差距。我国02专项提出要实现国产化第五代极深紫外光刻机。该专项2008年开始运行,目标是2030年实现国产化的第五代极深紫外光刻机。相比于荷兰阿斯麦公司2010年研制成功第一台第五代极深紫外光刻机,落后20年。同时荷兰阿斯麦公司目前已经启动了更新版本的第五代极深紫外光刻机,并预计2025年左右量产出货。近年来,我国因为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大力发展芯片产业。然而包括华为海思等在内的众多芯片企业均只有芯片设计能力,而我国大陆具备芯片制造能力的企业比如中芯国际所使用的高端光刻机却只能向荷兰阿斯麦公司采购,这使得我国包括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在内的芯片产业均面临高端芯片必须找台积电代工的局面。在我国台湾台积电和荷兰阿斯麦公司均受美国控制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我国芯片产业摆脱国际控制,成为了事关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重大问题。
同时,随着电路集成的密度越来越高,其运行过程中的散热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地影响芯片的性能表现。特别是当三维高分辨率芯片制造技术得到足够的发展之后,制冷问题就成为三维芯片得以实用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常规的制冷技术依赖于热扩散,这种方式不利于高密度芯片的制冷。激光致冷是非常适合于高密度芯片制冷新一代制冷技术,然而当前的激光致冷技术严重受限于制冷材料,难以实现制冷单元的芯片集成。开发便于集成的不受制冷材料限制的激光致冷技术无疑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随着大数据趋势向纵深发展,当前世界电子数据总量急剧增长,据说已经达到惊人的35ZB(35万亿GB,2016年)。然而由于当前所有存储技术所能存储的数据总量还达不到该量的一半,因此大部分数据被迫丢失。数据是大数据产业价值的基本,因此现有大数据存储技术面临严峻挑战。第一个挑战是现有的存储技术密度低,难以用可承受的成本提供大数据所需要的存储空间。当前的大数据中心采用的磁存储技术,存储成本约为0.6元每GB,35万亿GB就需要21万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中国当前一年GDP的1/3。第二个挑战是现有存储系统难以承受大数据存储带来的巨大能耗。美国EPA的国会报告显示在2010年仅美国境内的数据中心已经消耗掉全美当年总耗电量的2%。第三个挑战是目前的存储技术保存时间都不长,难以适应大数据长期保存的要求。在数据中心高负荷的运行条件下,磁存储产品的寿命一般是4年,旧数据的再存储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在数据总量急剧增长的背景下,如无革命性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大数据存储将严重威胁到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光存储技术具有存储寿命长,存储能耗低的优点,符合大数据对数据存储技术的要求。然而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其存储容量还不能满足大数据的容量需求。从CD到DVD到蓝光光盘,一张单层光盘的容量从700MB提升到4.7GB再到25GB。与光刻技术相似的是,光盘容量的提升得益于更短波长光的使用。然而与光刻技术不同的是,光盘技术难以采用深紫外光或者极深紫外光作为光源。
打破远场光学衍射极限对光斑尺寸的限制有望为解决集成电路制造和大数据存储当前遇到的问题提供全新的方法和思路。甘棕松教授课题组将重点研究激光微纳制造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具体包括超越荷兰阿斯麦公司第五代极深紫外光刻机的第六代双光束超分辨光刻机技术;三维微纳功能器件的光刻制造及其应用;装备开发集成软件技术等。除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之外,本课题组也与工业界保持紧密联系,并极力从事技术产业化。
追求论文发表数量、期刊和论文引用并不是本课题组从事科学研究的首要目标。解决国家急需的技术难题,引领科技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是本课题组一贯坚持的核心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本课题组着力培养装备开发集成软件技术人才。长期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装备开发集成软件技术人才都是稀缺的复合型人才。这主要因为以下两点:第一,受限于教育体制。计算机和软件背景的人才虽然在软件技术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其缺乏足够的科学与工程知识经验。而科学与工程背景出身的人才虽然对装备工作原理,运行设计等十分了解,然而很少有人能够开发出专业的软件。第二,装备开发集成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横跨计算机与仪器设备两个领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经验积累,然而国内外很少有相应的平台能够为这样的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资源。一方面,这样的平台需要有足够的软件开发能力;另一方面,这样的平台还需要有足够的仪器装备资源。高端仪器设备本身价格昂贵,这使得很少有实验室能够具备相应的财力来具备这些资源,更遑论将这些资源作为人才培养而非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本实验室在国内率先设立装备开发集成软件技术研究方向,旨在通过仪器装备软件开发,来探索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各种新方法,支撑尖端仪器设备开发,并且为社会提供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方向包括,科学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数据科学家),仪器设备驱动控制与集成(硬件数据采集、存储),模拟计算,科学项目管理,新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信息统计)等。
甘棕松教授团队核心技术能力
1、自研激光直写光刻装备。到目前为止,甘棕松教授自研了单光束飞秒激光三维直写、双光束超分辨激光三维直写和连续激光三维直写三个种类的设备。在单光束飞秒激光三维直写设备上,团队开发了可商用化的软件系统。该软件分为两个部分的功能。第一部分为三维器件设计和仿真制造功能。除了自带3Dmax设计文件转制造文件的功能外,还对若干周期性结构的设计进行了特定开发,用户仅需要根据简答参数设置一键生成制造文件。同时对于特定复杂的三维结构,软件还支持通过excel文件单独开发。对于二维图片,软件支持一键生成制造文件。整体上,无论是二维还是三维,无论是周期性结构还是特定的图案,软件均可以实现非常简单的器件设计。用户甚至只需学会Excel的功能,就可以设计出各种复杂的三维器件。用户设计完毕,软件还提供虚拟仿真制造功能,可按照制造实际顺序动画仿真实际制造过程。第二部分为三维器件制造功能。该部分功能可实现制造文件错误自动检测和提示,制造文件三维自动放大缩小,制造过程动态微信提示,制造过程实时视频监控和保存,多个制造文件一键顺序制造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制造过程动态微信提示等功能,使得整个制造过程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实现了用户无需监守的长时间制造。在双光束超分辨激光三维直写上,该技术是团队独有的提高制造分辨率技术,目前已经申请了多项专利。该设备是团队商用化的世界首台此种设备。国际上,无论是Nanosribe还是其他公司,都没有商用化的此类设备出售。在连续激光三维直写设备上,团队开发了可用连续激光实现三维直写的功能。所制造的设备在分辨率等各种性能指标上,与飞秒激光所实现的功能不相上下。目前支持405纳米、532纳米等多种连续激光器。该设备需要配套使用团队开发的极低功率阈值光刻胶。在2019年武汉光学博览会上,团队展出了基于淘宝购买的价格仅几百元人民币的连续激光实现三维纳米直写的功能,迅速引起工业界的关注。
2、自研激光直写装备配套材料。团队自研了各种激光直写装备配套材料,在分辨率、力学强度等各种指标上,与国外相比毫不逊色。针对单光束飞秒激光三维直写、双光束超分辨激光三维直写和连续激光三维直写三个种类的设备,团队均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刻胶。同时团队还可以根据特殊需要,对材料进行掺杂改性。目前已经实现的改性包括:掺杂量子点、磁性纳米颗粒和掺杂稀土元素等金属元素。针对国际激光三维直写设备供应商不单独提供配套材料的情况,本团队自研的配套材料可完全实现国产替代。
3、光学仪器软件集成开发能力。
针对光学仪器设备搭建和开发,团队自行研制了基于单个软件平台的大型光学仪器设备集成开发软件系统。该软件系统革除了光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搭建和开发使用LABVIEW等软件的各种弊端,开发了全界面系统,并对软件的功能进行了梳理。目前该软件包含三大功能模块:仪器驱动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可视化;辅助工具。仪器驱动和数据采集模块主要针对各类硬件联用,目前已经实现了数据采集卡、光谱、成像、位移、光束调控等多种硬件零部件在单个软件平台上的统一集成,可通过组合对各类仪器设备进行集成开发。数据处理和数据可视化模块主要针对大量数据的情况,实现了快速分析和可视化。整体性能接近于origin软件,部分性能超过origin软件。辅助工具模块主要包括各种科研工具,有:激光光束聚焦模拟计算,函数画图和显示,科研管理工具,知识考试系统,微信动态提示等。
期刊论文:
26. Xupeng Yuan, Miao Zhao, Xinjun Guo, Yao Li, Zongsong Gan, and Hao Ruan. Zn2+ responsive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for optical data storage, Applied Optics 59(4), 1249-1252 (2020). (https://doi.org/10.1364/AO.378204,SCI收录,影响因子1.973, 共同通讯作者论文)
25. Zhijun Luo, Yanan Liu, Ziyu Liu, Duan Wang, Zongsong Gan, Changsheng Xie. Direct laser writing of nanoscale undoped conductive polymer, Nanotechnology 31, 255301 (2020). (https://doi.org/10.1088/1361-6528/ab7de4, SCI收录,影响因子3.399, 通讯作者论文)
24. Luowen Zhang, Yanan Liu, Zongsong Gan, Jun Su, Yihua Gao. In situ localized formation of cesium lead bromide nanocomposites for fluorescence micro-pattering technology achieved by organic solvent polymeriz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8, 3409-3417 (2020).(https://doi.org/10.1039/C9TC06687J, (SCI收录,影响因子6.641, 共同通讯作者论文)
23. Xupeng Yuan, Miao Zhao, Xinjun Guo, Zongsong Gan, Haoruan. Ultra-high capacity for three-dimensional optical data storage inside transparent fluorescent tape, Optics Letters 45(6), 1535-1538 (2020). (https://doi.org/10.1364/OL.387278, SCI收录,影响因子3.589, 共同通讯作者论文)
22. Yanan Liu, Zhijun Luo, Changsheng Xie, Zongsong Gan. General and Fast Patterning of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by Femtosecond Laser Direct Writing. 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53, 125105, (2020).(https://doi.org/10.1088/1361-6463/ab6623, SCI收录,影响因子2.829, 通讯作者论文)
21. Xupeng Yuan, Miao Zhao, Xinjun Guo, Yao Li, Zongsong Gan, Hao Ruan. Optical tape for high capacity three-dimensional optical data storage. Chinese Optics Letters 18(1), 012001, (2020). (SCI收录,影响因子1.907, 共同通讯作者论文)
20. Xupeng Yuan, Miao Zhao, Zongsong Gan, Haoruan. Fluorescence method of two beams 3D superposition based on confocal technology, Optik 205, 163425, (2020). (https://doi.org/10.1016/j.ijleo.2019.163425, SCI收录,影响因子1.914, 共同通讯作者论文)
19. 胡巧, 郭新军, 原续鹏, 甘棕松, 阮昊. 两种双光束超分辨数据写入机理的比较. 光学学报 39(7), 0721001, (2019)。(EI收录,影响因子1.36,共同通讯作者论文)
18. Changrui Liao, Kaiming Yang, Jia Wang, Zhiyong Bai, Zongsong Gan, Yiping Wang. Helical microfiber Bragg grating printed by femtosecond laser for refractive index sensing.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31 (12), 971-974 (2019). (10.1109/LPT.2019.2912634, SCI收录,影响因子2.446)
17. Zhijun Luo, Yanan Liu, Menglin Chen, Zongsong Gan, Changsheng Xie. An indirect 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method for STED microscopy, J. Phys. D: Appl. Phys. 52, 415108 (2019). (https://doi.org/10.1088/1361-6463/ab3272, SCI收录,影响因子2.829, 通讯作者论文)
16. Menglin Chen, Zhijun Luo, Yanan Liu, and Zongsong Gan, Fractional density of states and the overall spontaneous emission control ability of a three-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 Chin. Opt. Lett. 17, 041601, (2019). (SCI收录,影响因子1.907, 通讯作者论文)
15. 骆志军;刘亚男;陈梦林;邓琳;甘棕松。面向产业化应用的双光束超分辨数据存储技术。光电工程 46(03),180599,(2019)。(10.12086/oee.2019.180559,通讯作者论文)
14. Jia Wang, Chupao Lin, Changrui Liao, Zongsong Gan, Zhengyong Li, Shen Liu, Lei Xu, Ying Wang, Jun He, Yiping Wang. Bragg resonance in microfiber realized by two-photon polymerization, Opt. Express, 26 (4), 3732-3737 (2018). (SCI收录,影响因子3.561)
13. Chi Li, Changrui Liao, JiaWang, Zongsong Gan and Yiping Wang. Femtosecond Laser Microprinting of a Polymer Optical Fiber Interferometer for High-Sensitivit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Polymers, 10 (11), 1192 (2018). (SCI收录,影响因子3.771)
12. Zongsong Gan, Mark D. Turner, and Min Gu, “Biomimetic gyroid nano-structures exceeding their natural origins,” Science Advances, 2: e160008 (2016). (SCI收录,影响因子12.804,第一作者论文)
11. Ehsan Eftekhari, Xiang Li, Tak H. Kim, Zongsong Gan, Ivan S. Cole, Dongyuan Zhao, Dave Kielpinski, Min Gu, Qin Li, “Anomalous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from Double Heterostructure 3D Colloidal Photonic Crystals - A Multifunctional Fluorescence-Based Sensor Platform”, Scientific Reports 5, 14439 (2015). (SCI收录,影响因子4.011)
10. Min Gu, Zongsong Gan, Yaoyu Cao and Richard A. Evans, “Opitcal beam lithography beyond the diffraction limit,” SPIE Newsroom. DIO:10.1117/2.1201310.005183 (2014).
9. Zongsong Gan, Yao Cao, Richard A. Evans, and Min Gu, “Three-dimensional diffraction-unlimited optical beam lithography with 9 nm feature size and 52 nm res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4:2061, DOI: 10.1038/ncomms3061 (2013). (SCI收录,影响因子11.878,第一作者论文)
8. Zongsong Gan, Yao Cao, and Min Gu, “Fabrication of narrow bandgap and high refractive index PbSe nano-structures by direct laser writing,” Opt. Express 21 (9), 11202-11208 (2013). (SCI收录,影响因子3.561,第一作者论文)
7. Zongsong Gan, Baohua Jia, Jing-Feng Liu, Xue-Hua Wang and Min Gu, “Enhancement of spontaneous emission in three-dimensional low refractive-index photonic crystals with designed defects,” Appl. Phys. Lett. 101, 071109 (2012). (SCI收录,影响因子3.521,第一作者论文)
6. Zongsong Gan, Yaoyu Cao, Baohua Jia and Min Gu, “Dynamic modeling of superresolution photoinduced-inhibition nanolithography,” Opt. Express 20 (15), 16871-16879 (2012). (SCI收录,影响因子3.561,第一作者论文)
5. Jing-Feng Liu, Hao-Xiang Jiang, Chong-Jun Jin, Xue-Hua Wang, Zongsong Gan, Bao-Hua Jia and Min Gu, “Orientation-dependent local density of states in three-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s,” Phys. Rev. A 85, 015802 (2012). (SCI收录,影响因子3.561)
4. Yaoyu Cao, Zongsong Gan, Baohua Jia, Richard A. Evans, and Min Gu, “High-photosensitive resin for super-resolution direct-laser-writing based on photoinhibited polymerization,” Opt. Express 19 (20), 19486-19494 (2011). (SCI收录,影响因子2.46)
3. Jing-Feng Liu, Hao-Xiang Jiang, Zongsong Gan, Bao-Hua Jia, Chong-Jun Jin, Xue-Hua Wang and Min Gu, “Lifetime distribution of spontaneous emission from emitter(s) in three-dimensional woodpile photonic crystals,” Opt. Express 19 (12), 11623-11630 (2011). (SCI收录,影响因子3.561)
2. Hua Yu, Nan Hu, Yanan Wang, Zilan Wang, Zongsong Gan, Ljuan Zhao, “The Fabrication of Nano-Particles in Aqueous Solution from Oxyfluoride Glass Ceramics by Thermal Induction and Corrosion Treatment,”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3, 516-520 (2008). (SCI收录,影响因子3.159)
1. Zongsong Gan, Hua Yu, Yanming Li, Yanan Wang, Hui Chen, Lijuan Zhao, Investigation on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of Tm3+ and Yb3+ codoped in oxy-fluorosilicate glass ceramics, Acta Phys. Sin. 57(9), 5699-5704 (2008). (SCI收录,影响因子0.77,第一作者论文)
在读学生:
博士生:
骆志军,光学工程方向(2017级博士生,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zjluo_opt@126.com);(截止2020年3月,毕业论文提交时,2篇JCR1区论文发表,1篇JCR1区论文投稿。)
刘亚男,光学工程方向(2017级博士生,硕士毕业于河北大学,d201780744@hust.edu.cn); (截止2020年3月,毕业论文提交时,2篇JCR1区论文发表,1篇JCR1区论文投稿。)
刘紫玉,光学工程方向(2019级直博生,本科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lzy960705@163.com)
硕士生:
陈梦林,计算机软件方向(2017级硕士生,学硕,本科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cml_scarlett@163.com);(毕业论文提交时,1篇SCI论文发表。)
邓琳,计算机软件方向(2018级硕士生,学硕,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跨专业考入,lindeng106@163.com);
王舒虹,计算机软件方向(2019级硕士生,学硕,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保研,ShuhongWang7@163.com);
王端,光学工程方向(2019级硕士生,学硕,本科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保研,wd970912@163.com);
博士后招聘信息:因课题组项目需要以及团队未来发展要求,招聘具有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发光玻璃材料,量子点等纳米材料有机相合成(不包括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离子液体合成,激光微纳加工,双光束超分辨成像,共聚焦显微镜系统搭建等,光学数据存储,发光调控,纠缠光子产生等领域内某一个或者多个方面的背景的博士后。博士后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除了本人主要研究方向外,还包括激光微纳制造等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联的研究方向。有意向的人士甚至可以结合其本人的研究经历以及本人的研究方向,提出合理的研究建议。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实验室招聘博士后2名,除了享受国家和华中科技大学规定的其他待遇外,在站期间税前工资收入一般不少于20万元/年,最高可达到30万元/年。在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深圳市南山区)的实验室招聘博士后2名,除了享受国家、深圳市规定的其他待遇外,在站期间税前工资收入一般不少于25万元/年,最高可达到35万元/年。如满足深圳市孔雀计划等人才计划(C类补贴个人160万元),则全力推荐其申报各类人才计划。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博士后,出站后,可申请留校成为团队的工作骨干。
招生:
博士生招生:招收具有物理学,光学,光学工程,化学,材料科学等相关背景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不包括石墨烯等二维材料背景的学生),从博士一年级开始,待遇大致为3000元每月,二、三年级更高。一般情况下该津贴直接发放,不存在诸如“发表什么论文后,以奖金发放”等要求。保障学生生活条件,提供优良生活待遇。
硕士生招生:招收具有计算机,软件,材料,物理,化学等背景的本科生(不包括石墨烯等二维材料背景的学生),计算机背景的学生可最后获得计算机相关的硕士学位。从硕士一年级开始,待遇不少于1500元每月。一般情况下该津贴直接发放,不存在诸如“发表什么论文后,以奖金发放”等要求。保障学生生活条件,提供优良生活待遇。
本科生(仅限华科本校学生):欢迎工程科学学院的学生,以及光电学院,计算机学院等本科生来课题组从事学术工作。
本课题组实行严格的学生培养制度,包括:每两周全课题组组会,每两周课题组每个成员与指导老师单独讨论(不少于半小时),每两周课题组每个成员向指导老师书面汇报,不定期指导老师与学生讨论等。学生进入本课题组后,指导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定一个独立的研究题目,一般不存在两个或者更多学生共做同一个题目的情况。指导老师与学生合作的论文,指导老师不做第一作者,学生一般为第一作者。
本课题组将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包括:配备高性能的办公计算机(硕士生和博士生一样),配备充足的实验室设备条件等。为了让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摆脱花费大量时间,从事搭建仪器、处理实验数据等问题,实验室特开发了独有的实验室数据软件。在本实验室从事实验工作,无需学习origin等复杂的软件,无需为了搭建设备编写软件而发愁,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生产力。
本课题组学生毕业时只要达到学校毕业最低要求,指导老师不得以各种理由延迟毕业,并将尽力在学生提交论文、答辩等过程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生在原定毕业期限,如达不到学校毕业最低要求,则指导老师有权力拒绝学生按期毕业。
为确保学生培养质量,在任何情况下,指导导师每年最多招收不超过2名博士生(一般每年1名),不超过2名硕士生(一般每年1名),确保指导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
本课题组鼓励学生从事创新创业。
联系方式:电话13807244875,电子邮箱ganzongsong@hust.edu.cn
办公地址: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老大楼C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