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同专业硕导

总访问量:

乔杰

简介: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简介:

乔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Fellow)、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青年委员、湖北省乡村规划研究会理事、湖北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建筑学博士后,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地理学联合培养博士。

曾获英国杜伦大学哈特菲尔德MCR Research Awards,中国城市规划青年论文奖,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优秀奖第一名、《城市发展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入选2024年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


研究兴趣为“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城镇化”、“流域规划与多尺度空间治理” 、“乡村文化与乡村建设”,“全球南方乡村转型发展规律和治理经验的比较研究”。长期关注乡村规划的多学科理论与技术治理模式创新研究,重点关注面向山水经济和地方性知识的乡村规划理论与创新发展实践,探索乡村特色产业支撑下的县域城乡融合路径。团队先后完成走进山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系列调查,相关调查、研究和实践工作立足山地人居环境特质,综合文化、经济、生活等地方人文地理因素,近年来,团队深度参与和观察不同乡村建设行动的参与机制差异,包括旅游扶贫、民族村寨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特色产业发展以及智慧乡村建设等乡村治理模式创新实践,探索乡村地域多功能提升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推进我国乡村规划理论与技术创新。具体而言,研究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城镇化

    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创新

    技术嵌入与城乡融合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6项。出版著作和教材4本,参编教材4本,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城市发展研究》、《建筑师》、SCI/SSCI 等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20余篇,受邀完成国际国内各类学术报告20余次,指导学生获国际和国家级奖项3次,其中一等奖2次。


目前承担课程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村庄规划原理》

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环境科学导论》

环艺专业本科生《城市更新》(设计课程)

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本科毕业设计》(五校乡村联合毕业设计)

 

主要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 武陵山区乡村小流域“产业—空间”组织模型研究,编号:52008179

省社科项目,主持,鄂西武陵山区小流域聚落单元特征及其“反碎片化”治理策略,编号:HBSK2022YB365

省社科项目,主持,乡村建设背景下湖北山区县域乡村连片发展空间特征与规划应对,编号:HBSKJJ20243270


代表性论著

面向产业振兴的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9787568095051

长江中游乡村人居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9787576501193

乡村规划与家园治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5(预出版)

乡村小流域空间治理:理论逻辑、实践基础和实现路径[J].城市规划,2021,45(10):31-44+77.

从“关系”到“社会资本”:论我国乡村规划的理论困境与出路[J].城市规划学刊,2017,(04):81-89.

全面发展视角下的乡村规划[J].城市规划,2017,41(01):45-54+108.

国家叙事与地方表达——论武陵山区民族村寨建设中的文化主体性价值[J].新建筑,2024,(03):108-113.

山地县城高度形态管控的绿色低碳路径探索——以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规划,2023,47(05):106-120.

“体用之辩”——对中国城市设计学说及话语体系的讨论[J].城市规划,2019,43(04):48-52.

生态与人本语境下乡村规划的层次及逻辑——基于鄂西山区的调查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6):88-97.

规划视角下乡村认知的逻辑与框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1):4-12.


学术兼职: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Fellow of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with IBG))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分会青年委员

湖北省乡村规划研究会理事

湖北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Heliyon》审稿专家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

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研究员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