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sonal Profile

Current position: 英文主页 > Personal Profile

谭运飞,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努力中,省部级的有好几个(中科院青促会会员、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中科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安徽省杰青)。

 2002年西北大学物理学基地班获得学士学位,大学期间把基础的物理学知识都学习了,但发现自己并不擅长学习物理。攻读研究生时“迷途知返”转为工科,2007年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获得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了国内人造小太阳EAST装置超导磁体性能测试和数据分析,同时协助导师参与了国际合作项目ITER装置PF线圈超导导体的结构改进工作,在此期间工作的重点一直是低温超导NbTi磁体。

 2007年博士毕业,加入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参与了十一五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的建设任务,负责完成了混合磁体外超导磁体的电磁设计、导体加工、磁体测试等科研任务。该磁体采用低温超导材料Nb3Sn,仅多了一道高温热处理反应过程,但对超导磁体的绝缘、接头、安装、测试等等都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且国内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因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有幸参与了磁体设计、分析、研制、组装、和测试的全过程,对于大型Nb3Sn CICC型超导磁体的研制积累了点浅薄的经验。通过课题组近十年的努力,我们成功的研制了一台800mm室温孔径、11T的超导磁体,如此大口径且高场的磁体,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的。2022年8月,随着水冷磁体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我没关系),混合磁体实现了45.22T中心磁场,打破了美国保持20余年的稳态磁场世界记录。在合肥工作的整整11年间,我于2010年取得副高职称(副研究员,毕业2.5年),2015年正高职称(研究员,副高5年),也作为骨干成员之一,先后获得了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安徽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当然,省部级的头衔也大都因此而获得。除此之外,在此期间我还先后主持了基金委青年项目、基金委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培育项目、基金委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磁约束核聚变专项青年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围绕着工程科学中的基础问题,开展基础的科研工作。

 2018年8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武汉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开展的工作主要是在我之前工作上的延续。主要包括利用高温超导材料发展超高场超导磁体技术,以及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研制一台大散裂角分裂超导磁体系统。新的单位,新的团队,但想开展全新的工作实属不易。所以这几年和国内外同行合作的反倒更多了,工作上更侧重于模拟分析,针对高温超导的屏蔽电流效应、失超传播、CORC电缆、冰线圈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有意思的工作。因为一直从事工程技术研究,以前发表的论文基本上都是IEEE ASC。最近几年工作虽然不瘟不火,但很开心的是指导研究生以冰线圈的研究发表在SUST(2019)上,被选为期刊封面;分析CORC电缆屏蔽电流效应,也同样发表在SUST(2022)上。科研项目方面,2020年以高温超导磁体新型绝缘技术获得一项基金委面上。同时,由于在聚变和强磁场方向都有一些微末的工作基础,也非常感谢科技部的支持以及同行专家的照顾,在2022年上半年主持一项科技部磁约束核聚变专项项目,发展基于高温超导材料的聚变CICC超导磁体技术,这可能是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当然,还需要考虑强磁场二期的科研任务,我很乐意承担相应的科研工作。

 研究生招生我一直很佛系,秉承着“愿者上钩”的原则,没有太多的宣传。超导磁体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科研方向,在大科学装置、医疗、交通、军事等方面都有诸多的应用。同时由于超导磁体是一个电、磁、力、热多场耦合的典型,从事其研究需要电气、物理、机械、材料、低温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作为电气学科的研究生导师,首先欢迎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报考我的研究生。当然,华科大电气专业不需要我再赘述来宣传,也欢迎物理、机械、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转行报考。